水土保持基本内容及措施

发表时间:2024-03-30 10:40:38 来源:bob全站APP产品展示

  工程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生物措施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是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最重要的包含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蓄水保土是采用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农田土壤耕作或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3]陈雪,蔡强国,王学强.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5):44-49.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体系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 km2。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国对水土保持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以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道路。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土保持的政策举措,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很明显的成效。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于2011年3月施行,之后水利部修订了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方案管理、设施验收管理和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等配套法规。各地陆续启动了新法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配套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结果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风蚀交错带26万km2。近10 a来,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km2,带动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33.33万hm2。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全国有1250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2万km2,使45万km2生态得到初步修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效果遏制;建成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治理内涵。

  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性治理工作,因此,测试分析评估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效益,也需要采用综合系统的方法。一般将水土保持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增加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为水土保持治理效果评价提供相关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能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会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使用的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田作物生长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前、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前景。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和实践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

  水土保持及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工程技术治理措施来看,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研究和考虑水土保持具有的特点:一是科学性。水土保持涉及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多个学科。二是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不同,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综合性。水土保持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一定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共同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才能进行相对有效的水土保持和治理。因此,开展水土保持需要结合真实的情况,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的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进而达到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长时间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合理规划利用山丘和风沙地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意义。水土保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沙多、水少、水污、水浊四大问题。其中,水浊问题既是一个独自为害的水体,又增加了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因此水浊问题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了沙多水少的矛盾。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问题增多,降低了河流质量,影响了水生物活动。同时,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了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角度看,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和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有效治理产生的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和主要内容。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反映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给当地经济会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